桂浩明 IPO待审公司“撤单潮”揭示了什么
⊙桂浩明
5月底是IPO待审公司递交自查材料的最后期限,就这关头上,有70多家企业撤回了申报材料。今年初,IPO待审公司多达800余家,被舆论称为是压在沪深股市头顶上的“堰塞湖”,很多投资者担心一旦IPO重启,这么多公司争相发行股票,市场会难以承受。一段时间来,每谈及股市就有人拿它来说事。如今,几个月下来,已有超过200家公司主动撤单,退出了本轮申请。“堰塞湖”现象似乎有所缓和。
通常,一家公司要准备上市,至少需要经过几年的努力,包括完成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对历史沿革及经营活动的审核和审计,以及制定募集资金投向等。到了递交材料,通常已是进入到了相关工作的后期,当然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此时,这类拟上市公司都是信心满满的,更别说还有相关中介机构的背书。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公司主动撤单,还形成“撤单潮”,那就不能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了。
“撤单潮”的出现,当然与管理层要求对公司所递交材料自查(自查完成以后还有抽查等环节)有关。除了个别公司,大多数撤单都是发生在管理层明确这一要求之后。这说明有关自查的要求十分严格,对照下来有些公司感到与之存在不小差距,而且短期内根本无法整改到满足相关要求的程度,于是只能选择撤单。撤单本身只是一种公司行为,但如此集中出现,就凸显出了这次自查的效果。尽管过去对于公司申报的IPO材料也有较为严格的规定,但相比现在自查中的一些具体要求,还是显得过于粗线条了。现在标准更严格,一些过去不容易暴露的问题就露出了水面,这就堵住了那些可钻的空子。看来,要保证上市公司质量,就得从源头抓起,从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待审材料更是应该尽可能地详尽、细致。
另外,不可否认,“撤单潮”也与管理层严厉查处所递交材料中存在明显瑕疵公司的保荐机构有关。3月底就有一批IPO待审公司完成了自查,管理层从中抽查了其中的一部分,发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尽管这些公司还没有实现上市,但仍查处了保荐人,最近就有两家券商因此而受到调查。在过去,这种事情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材料不合格,至多就是在管理层的反馈意见中提一下而已。现在直接查处相关券商,其威慑作用是十分强烈的。也因为有了这一招,迫使那些保荐人不能再为了保荐收入而放弃恪尽职守的职业精神,甚至参与到公司的粉饰业绩等无良行为之中。以往,市场上确实存在保荐人“荐而不保”的问题,中介机构的审核与审计没有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相当于一线监管的全面失灵。现在要求保荐人对待审材料也负起相应的责任,这的确是有利于把好上市公司的质量关。面对这样的制度安排,出现“撤单潮”也是顺理成章的。
还有,监管层对万福生科案的处理,对于“撤单潮”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细心的人一定注意到了,在这次撤单潮中,农业类公司比例很高,显然,这与万福生科案有关,管理层在调查万福生科造假案中,发现了很多虚增收入的猫腻。举一反三,反过来也对此类公司的财务数据持更加谨慎的态度,这让相关的公司以及中介再不敢心存侥幸。另外,也许由于经营模式上的特殊性,很多农业类公司在现行的财务审计框架下已很难以适应,这就需要研究新制度。类似的情况在餐饮、旅游等行业中也是存在的,而在新制度形成之前,这些行业的公司实现上市的可能性就不能不打上折扣了,其批量撤单也就不可避免。
“撤单潮”的出现,当然是坏事,说明IPO待审公司中带病的太多,但同时它又是好事,因为不仅仅是清退了一些可能不合格的公司,更在于形成了一种对IPO待审企业各项信息的真实性提供相应较为可靠的保证的制度,哪怕还比较初步。这对净化市场,提高投资者的信心的积极作用不容低估。
(作者系申银万国[微博]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pinglun/100594.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标签:桂浩明 IPO待审公司“撤单潮”揭示了什么 公司 IPO 桂浩明
上一篇:黄湘源发审委“没特殊”处尽特殊
下一篇:曹中铭财务核查不能仅限于在审企业
·首批上市企业或出自83家已过会公司2013.06.14
·次轮IPO抽查9券商中签专项检查或常态化2013.06.14
·赵令欢Pre-IPO不是长久之计2013.06.14
·国泰君安进一步明示具体业绩下滑免责条件2013.06.14
·华林证券促进拟上市公司融资多元化2013.06.14
·中信建投公平网下配售机制201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