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新股 >> 新股评论 >> 浏览文章

德勤IPO频折戟凸显企业内控失范

发布时间:2013-3-29 8:00:0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function ContentSize(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Content').style.fontSize=size+'px';} 【字体:
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js/shell_v2.js?cdnversion=" + Math.ceil(new Date()/3600000);

  刘琼

  号称史上最严厉的IPO(首次公开募股)核查正持续发酵。在过去的2012年中,177家企业首发成功过会,37家公司IPO申请未通过,6家企业取消审核,6家被暂缓表决,另有64家企业被“终止审查”。

  探寻企业IPO被否真相,德勤企业风险管理服务合伙人蒋薇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IPO闯关失败的企业,有相当部分归根结底是由于企业内控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的。”

  德勤中国近日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虽然近年来中国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效果逐渐显现,内控机制持续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IPO折戟于内控

  尽管身披“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光环,去年4月,广东通宇通讯IPO闯关还是未能通过。证监会网站公布的被否原因指出了多项内控问题,包括实际控制人在报告期内通过11家单位占用公司资金,且未支付资金占用费等。

  另一待上市的海澜之家也存在类似的内控问题,证监会指出其控股股东海澜集团曾是上市公司凯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2009年、2010年,凯诺科技的3家主要供应商与海澜之家、海澜集团存在业务或资金往来,未作出充分、合理解释。

  德勤的调查发现,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内控水平和机制差异较大。那些业务同质性强、信息化程度高、管控力度大的行业中,企业的内控水平较高、机制建设也较完善,如金融服务类、电信类等企业。煤炭类、房地产类等粗放型企业及新兴企业的内控机制较为缺失。

  实际上,自2007年起,德勤连续5年对中国公司内部控制发展状况展开相关调查。那时大部分上市公司认为自身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尚无法完全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

  一个数据可以说明当时的状况,2007年沪市共有146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公司内部控制报告,占沪市披露年度报告公司总数的17%;其中仅有139家公司披露了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内控报告的审核意见。

  也正是在2007年前后,国内外众多的舞弊和经营失败案例,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如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次贷投资巨亏破产、美国三大汽车商陷入经营困境、中国中信泰富等公司衍生金融产品投资巨亏等,让市场和监管部门意识到公司内控制度有效性的缺失将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引发了市场和监管部门对公司内控制度的反思,从而推动了一系列公司内控监管制度的出台。

  而最新的德勤调研发现,现在中国企业的内控建设工作在持续进步,逐步提高了认知,比如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企业的内控实施工作有助于规范流程。

  慢行的内控建设

  尽管如此,蒋薇也注意到上述进步还是相对缓慢,仍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在内控工作中存在一些误区,如认为实施内控的成本过高、实施内控工作仅仅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等。

  “尽管内部控制不是全能的,不能完全杜绝舞弊,但是,健全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遏制舞弊现象。”蒋薇表示,如果有一家企业已经实施了内控规范,但是舞弊现象仍然频繁发生,那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这家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和流程建设是走过场的。

  在她看来,内部控制的全面实施有助于企业的业务发展,如果企业仅达到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说明没有充分运用内控工具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去年仅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本企业能够做到将内部控制要求与现有管理体系恰当融合,今年64%的受访者认为能够做到内控与管理体系融合,有了较大的提升。“这说明企业在内控持续建设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认识,避免了内控要求与实际运营‘两张皮’的现象。”蒋薇表示。

  此外,针对实施内控后“管理水平未有显著转变,只是表面上满足了监管要求”这一问题,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受访者的看法存在显著的差别:上市公司中,反对这一消极看法的占比为61%,而非上市公司中持反对意见的仅占40%;基本认为内控实施工作沦为作秀工具的上市公司受访者占30%,而非上市公司中这一比例为44%。

  不只是合规

  “高管重视”仍然是内控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个老问题,蒋薇说,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技术、监管要求均已成熟的情况下,仍有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工作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蒋薇看来,这不只是高管在各种会议上强调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高管的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并定期考察内控工作进展情况,听取工作进度汇报,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甚至亲自与咨询机构或审计师进行讨论,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搞特权,以实际行动来向所有员工传达‘高管重视’的信息”。

  在国内,企业实施内控的成本也是包括监管机构等各利益相关方关注的重要问题,调查显示,33%的受访者认为企业花费的成本过高。蒋薇认为,这种结果从侧面反映出一些企业内控实施工作走了弯路,或者长期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或者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内控已经发挥的效果。

  “好的内部控制,一定是效益能够足够补偿发生的成本。”蒋薇说,这就像美国萨班斯法案实施以来,其受到的质疑之一就是上市公司实施成本过高,经过几年的发展,实施成本呈降低的趋势。“企业在实施内控前,在充分学习和理解监管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目标确定内控建设的规划和预算,确保内控实施的效益大过成本。”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这对于中国企业的内控机制完善是一个较好的时机。蒋薇表示,若经济环境转好,企业赚钱变得非常容易,企业就没有足够动力去完善内控机制。往往在企业面临内忧外患,对自己的命运进行深度思考的时候,内控作为一个有效的机制会更加受到重视。

ContentRigthTop();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134d911ac866f4d4b7a36889a6ef37db'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