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就在于要让“等不起” 变成“假不起”
⊙黄湘源
据报,IPO财务会计信息专项检查工作已告完成,除已递交自查报告的622家企业外,递交终止审查申请的有268家,终止审查数量占此前在审IPO企业家数的30.9%。这个比例,比过去十年被否决和被撤回IPO项目的总比例还高出了逾七成。在自2004年实施保代制度以来3144个IPO项目中,有245单未被核准发行,否决比例为8%。此外,还有306单IPO项目被撤回,撤回比例为10%。内中很大部分或都有涉假之嫌。
按照一位撤单公司内部人士的说法,撤回的原因主要是“等不起”:“如果继续在IPO上排队,将意味着要暂停所有融资活动,只要有新投资人进入就要重新改动材料,但从现在IPO排队公司数量来说,不知道何时才能轮到我们上市。”这固然说出了某种内情,不过,不能不看到更无法排除的是,业绩的压力才是让那些原本就业绩基础不实、增长缺乏可持续性甚至玩了弄虚作假把戏的公司“等不起”的更重要原因之所在。也就是说,“等不起”的背后,其实是“假不起”。
时间是一块试金石,是对业绩真实性可靠性最好的检验。那些经过专业机构顶尖人才精心包装的造假可以躲过一时,可终究逃不过时间的追踪。时间也是对资产价格更有效的度量衡。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发现“有效市场假说”、“资产价格模型”等理论的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并非偶然,正如诺奖评委所说,人们无法预期股票和债券在未来三五天内的价格,但却能预测更长期例如未来三年至五年内的走势。这种看似矛盾却又令人惊喜的“可预期性”的发现,正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核心。这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有异曲同工之妙。
时间让造假者“等不起”,这对发行监管方式转型不失为有益的启示。市场才是真正公正无欺的裁判者,而时间则是比形式审核更好和更管用的辨伪术和试假剂。既然竭尽其能也无法避免挂一漏万的IPO审核制,一不小心为欺诈发行造假上市提供了背书和担保,还不如干脆相信市场,相信时间,相信“信息披露为本”,尽快地创造条件从审核制过渡到注册制,这才是IPO改革真正的正确方向和恰当选择。
一提到由审核制过渡到注册制,有人就忧心忡忡,老是担心会出问题,会使造假现象在没有节制的条件下更肆无忌惮地泛滥成灾。说穿了,这不过是政策市情结的一种另类表现形式。过度监管,监管不出诚信、公平的清平世界。投资者理性判断能力的提高和市场的发育成熟,在任何时候,靠的都不是“有形之手”的越俎代庖,而是市场的“无形之手”。
当然,相信市场,相信时间,相信信息披露,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和监管不作为。如果一切IPO腐败真相的暴露都需要长时间等待,那么,不仅时间对造假危害冲击力的缓冲作用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比那些弄虚作假的拟上市企业更“等不起”的或将是市场,将是一切有可能为潜在业绩变脸而埋单的投资者。
注册制的要义就在于赋予IPO企业披露即上市之自主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接受与上市权利相对称的欺诈造假必受惩罚之法律责任约束。从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市场的长远发展前景出发,IPO必须也完全有可能做到让“等不起”变成“假不起”。具体而言,就是要使信息披露的诚信标准真正成为一种比任何缓冲力、硬门槛更为有效的约束力,大幅度提高违法失信成本,让一切失信、违法者为其行为付出沉重代价,使市场参与主体真正敬畏法律,没有人再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顶风作案。有假必罚,造假必退,欺诈必赔,犯罪必刑,玩火者必自焚,是市场化的保障,同时,也是市场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唯其如此,才有可能让市场参与主体敬畏法律,诚信笃行,不欺暗室,市场“三公”得以保证,投资者利益得到维护。也就是说,对于监管执法来说,重信披、轻审核,并不意味着不作为,而是监管责任的加重,法律威权的提升,对打击IPO造假必须动真格。这,就是一切的关键。
(作者系知名市场评论人)
发送好友:http://xingu.sixwl.com/ipo/136201.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重庆银行拟IPO筹资至多5.91亿美元
下一篇:昔日明星同捷科技IPO折戟 又遭遇兑付危机
·中国经济重拾信心铺路新一轮改革 通胀缓升工业快增2013.11.11
·国资委官员将允许民资最高持有国企15%股权2013.11.11
·彭文生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将下调至7%2013.11.11
·中国10月底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4.3%2013.11.11
·央行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8564亿元2013.11.11
·国资委欢迎私人购买国企股份201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