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新股 >> PE-VC动态 >> 浏览文章

PE曲线退出上市公司接盘 隐忧初现

发布时间:2013-3-23 14:00:1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function ContentSize(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Content').style.fontSize=size+'px';} 【字体:
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js/shell_v2.js?cdnversion=" + Math.ceil(new Date()/3600000);

   本报记者 潘沩 上海报道

   并购退出正在成为PE/VC退出的主要路径。

   仅今年以来,在A股市场,有6家A股上市公司收购未上市公司(如图所示),而这6家被收入上市公司囊中的企业,有5家的股东中有PE机构。

   3月18日,东源电器(002074。SZ)公告,预计将其资产与瑞星[微博]集团持有的部分润银化工进行置换,同时向润银化工的全体股东发行股份。即,润银化工借壳东源电器上市。

   润银化工经评估后,估值约为40亿人民币。它现在的股东中,有苏信元丰、上海安益投资、深圳华鼎三家PE机构。

   也就是说,在目前IPO暂停的局面下,PE投资的企业通过被上市公司收购,实现了“曲线上市”,背后的PE机构也得以套现。

   另一边厢,证监会对排队IPO企业加强审核后,不少企业或遭遇“审核终止”,或自行撤回材料。“其中有一些企业发现上不了市,就想卖给其他上市公司。”上海一位保荐代表人于3月21日晚间表示。

   而券商投行部被广泛认为是并购市场最活跃的中介机构:他们或代表上述暂停上市进程的企业,寻求财大气粗的买主;或为手中握有现金的上市公司,找寻适合被收购的标的。

   上述构成一曲浩浩汤汤的并购热潮:企业的创始人、股东(如PE机构)寻求套现退出,上市公司寻找下一个利润增长点,IPO业务暂停后急于冲业绩的券商投行人。达晨创投总裁肖冰、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都认为,今年PE机构将出现并购退出的爆发式增长。

   似乎一切皆大欢喜。包括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大多企业在传出收购计划后,股票会上涨。但也有券商投行部负责人尖锐地指出:国外大部分并购以失败告终,并购兴起固然可以推动产业整合,但一定有部分人最终是交了学费。

   样本之一:同捷科技PE“大解放”

   同捷科技(全称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如果成功被成飞集成(002190.SZ)收购,将“解放”一大批PE机构。

   2013年1月15日,成飞集成公告,计划支付不超过4,340万元现金收购中科远东(全称“深圳市中科远东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为中科招商的子公司)

   等21家企业和雷雨成等36名自然人合计持有的同捷科技的7%股权;同时,拟向上述股东发行不超过3,985.24万股,收购其合计持有的同捷科技的80.86%股权,发行价格为12.58元每股。

   这21家法人股东中,既有中科远东、达晨创投、上海中路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路实业”)、创东方投资等11家PE机构,又有浙江新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玩转资本与实业的大鳄。

   同捷科技由雷雨成在1999年创办,早在2005年就吸引了Sino-JP Fund CO.,Ltd.(以下简称“Sino-JP”)和China Science & Merchants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Int’I Co., Ltd(为中科远东的股东,以下简称“CSM”)的投资,Sino-JP和CSM分别投资1446万和1382万,分别占股约21%和20%。

   2005年底,同捷科技设置海外股权架构,准备未来赴境外上市;一年半后,同捷科技又拆了这一架构。2008年初,同捷科技进行股份制改制。

   在此前后,同捷科技开始与券商投行部接触,目标瞄准了创业板。并在创业板开板半年前(即2009年3月)进行新一轮增资扩股,引入了达晨创投、创东方投资等PE机构。

   2009年10月,同捷科技申请创业板上市被否。其重要原因是公司拟出资1.3亿元收购并增资吉林凌田汽车有限公司介入跑车制造业务,“作为主营汽车设计的企业,该等经营模式的重大变化存在较大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

   随后,同捷科技放弃了这一计划,根据否决理由进行整改,并再次增资扩股。

   据接近同捷科技的人士介绍,同捷科技被否后仍在寻求上市,但它的IPO之路并不顺畅,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券商投行部认为,即使同捷科技整改之后,依然在规范性上不符合证监会的审核标准,虽然这些不会大幅影响同捷科技收入和利润的真实性,但不调整就可能过不了会,要调查又得大动干戈。

   到了2012年,同捷科技的利润大幅下滑。其2010年和2011年的收入分别为1.78亿和2.47亿,净利润都超过5000万。2012年前三季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48亿和570万。

   这相当于宣告同捷科技三年内上市无望。对于强调成长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同捷科技利润下滑如此厉害,并伴有销售收入下滑,同捷科技至少要等上三年,到2015年,用2012-2014年的业绩去申报,才有希望。

   与此同时,成飞集成同样遭遇业绩下滑。它2010年和2011年的净利润分别为6500万和7200万,2012年前三季的净利润只及2011年全年的一半即3600万。

   在前述接近同捷科技人士看来,这是一个圆满的故事:对于同捷科技的股东们,需要尽快套现,中科远东投资了8年,达晨创投也投了4年;对于成飞集成,则需要新的利润增长点。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则有1月15日的公告出台。同捷科技的股东和管理层承诺,同捷科技2013年到2015年的扣除非经常损益的净利润,不低于3800万、4200万和4600万元。如果同捷科技达不到这一承诺利润,则参与这次交易的股东方,按当初的比例,在规定时间内用现金补齐。

   1月14日,同捷科技的股票收于12.60元,随后几个交易日几次涨停,1月21日收于16.91元。看起来,市场、中小股东也喜欢这个圆满的故事。

   收购拟上市企业潮的背后推动力

   如图所示,海格通信收购摩诘创新、同方科技收购壹人壹本、掌趣科技收购动网先锋、达华智能收购新东网,A股上市公司,收购曾试图独自IPO的拟上市公司,正成为一股风潮。

   这背后,有无数的“推手”。

   在一位券商投行部负责人看来,最大的推动力是企业家心态的转变:“以前企业家不愿意卖掉自己的企业,觉得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现在觉得跟人结合也可以,很多企业被收购后依然是原企业家在管理。这种改变,有个原因是有些企业家到了退休的年纪,二代不一定愿意接班。”

   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也注意到这一转变,他认为现在一些企业家年轻些,“他们没有把企业看做自己儿子的那种心态。”陈玮说,“在中国,任何事情的推动背后往往有政策因素,并购市场的激活也不例外,监管层在鼓励并购:以前做一次并购,前后需要一年的时间,现在4-6个月就足够了。”

   PE作为被收购企业的股东方,很多是乐见其成的。多位PE机构合伙人均向记者表示,并购是多一个退出方式。但是,由于很多PE机构当时投企业时是奔着上市去的,考量标准是“能不能过会”,可能符合证监会的上市规范,却未必是产业投资者青睐的资产。所以,并购不是那么容易成交。

   有并购需求的企业,也始终存在。达晨创投、浙商创投投资的企业中,都碰到过大公司或上市公司抛来橄榄枝要收购;几位获过VC投资、有一定规模但离上市尚有距离的几家企业的创始人,也声称有公司提过要收购自己的公司,但自己都一口回绝了。

   最后则是活跃的中介机构。

   达晨创投总裁肖冰指出:“并购市场已经开始活跃了,只要买方卖方有需求,就会有人来撮合交易。最活跃的中介机构就是券商投行部门,主要做融资顾问的FA(财务顾问)也会做。他们会来问你们有什么企业想卖吗?要是投资企业的大股东有这个意愿,我们让中介机构知道就行了。”

   而且,有很多企业,在试图加入“卖方”这一阵营。

   上海一位保荐代表人告诉记者,一些‘审核终止’或暂停上市的企业,“就想卖给其他上市公司。”

   他分析这些企业家的心态:“他们

   觉得IPO不好,企业面临的市场也不好,或者未来几年都不看好,利润上不去。这时投资人想退出;要不就回购,有些的企业家有点不愿意回购,特别PE的回购条款要求回报比较高的。就会有企业家想,被别人并购去,卖给别人算了。”

   综上可知,未来的并购市场将爆发。无论是前述投行人士,还是肖冰、陈玮,都认为未来并购会更活跃,陈玮甚至认为,对于PE来说,未来是并购时代。

   并购退出对于PE机构的得与失

   对于PE机构来说,投资的公司,最终卖给上市公司,是一种比回购略高,但远不及IPO的退出方式。

   肖冰坦陈,目前PE投资的项目通过并购退出,很多不是PE主动选择的结果,首先是企业家愿意卖;然后有时PE机构同意卖,是迫于基金要到期的压力。“卖了回报也不高,比回购可能会好一些,回购可能就是收回本金。”

   达华智能试图收购的新东网,此前曾经接受过6家创投机构的投资,2012年10月,6家PE机构悉数回购。6家创投机构的回购价基本与当初的入股价持平,好在这些机构都获得每股2元的分红,故得到的回报跑赢通胀,或再好一些。

   陈玮告诉记者:“我们今年有2-4个项目,会以并购方式退出,都是卖给其他企业。目前还没有签合同,但成功的可能性比较高。综合历史经验,并购退出,回报百分之几十到几倍都有。”

   由此可知,并购活跃对于PE机构,就是多一种退出方式,且其回报并不是太差。但对于收购方,尤其是上市公司收购方,则祸福未料。虽然,大部分上市公司宣布收购预案后,其股票会立刻上涨乃至涨停。

   前述上海保荐代表人明确指出,不少有意向卖掉自己企业的企业家,是因为对企业未来几年都不看好,觉得“利润上不去”。他说,很多收购方,跟被收购方是同行,它们是知道这一点的。“可能收购方认为,自己有能力把被收购资产利润做上去,或者是收购了有协同效应,利润就能上去。”

   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好处是: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的市盈率高于未上市公司的,即一个市盈率为20倍的A公司,去收购市盈率为10倍的B公司,A公司付出的代价是B公司利润的10倍,A公司市值却因此可以升高B公司利润的20倍。这也是收购方多为上市公司的原因所在。

   但前述券商投行负责人指出:国外大部分并购以失败告终,美国很多公司大的并购失败后,导致公司出现很大的问题。“因为企业家往往是乐观的,我看到很多企业,也没有任何大的资本运作动作,就是简单预测未来两年的利润,结果过两年一看,利润远不如当初的预期。”

   他说:“你看现在这些并购方,都说前景怎么好怎么好。但作为经济规律,未来一定有部分企业是交学费的。虽然并购有利于产业整合与经济高效,但一定会牺牲掉部分企业的利益,包括这些企业的股东的利益。我也会跟我的客户讲,不是所有并购都是1+1>2,不要想得太理想化。”

ContentRigthTop();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134d911ac866f4d4b7a36889a6ef37db'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